语文(陈国林)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
(1)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作喻,自唐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王昌龄在此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怎样的心志与情怀?
(2)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请具体说说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种表达技巧的。
【试题亮点】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点是知人论世,即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世界观以及写作本诗的具体背景进行评述。高考前几年回避了这一点,有违诗歌鉴赏的规律,所以今后几年必将涉及到这一点。要完成本题,必须关注“注”中提到的相关信息。
【答案提示】(1)表达了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与情怀。(2)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自由是什么?怎样才算自由?亚布拉罕·林肯说:“世界上从不曾有过对自由一词的精当定义。尽管我们都宣称为自由而奋斗,但是在使用同一词语时,我们却并不意指同一事物。……当下有两种不仅不同而且互不相容的物事,都以一名冠之,即自由。”于是人人都在诠释着自由,得出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你是怎样理解“自由“的?
请以“自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试题亮点】真正的话题,应是多义的,即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或绝对正确的价值取向,“心灵的选择”不属于这一类,甚至“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也不属于这一类;“自由”、“杂”、“材与非材”,就是这样的话题。它更便于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写出个性,应是命题的方向。
【思维激活】对于一个概念性话题,最重要的方法是概念分析,可以通过给概念下定义,或举例子,或作解释,或列范围,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具体化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态度。也可借助想像和联想等形象思维,丰富“自由”的内容,然后再根据丰富了的内容,提取出观点和有效材料。
数学(姜卫东)
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用向量处理几何问题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在解析几何中向量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向量语言与几何语言、代数语言之间的转化;其二是向量作为一个崭新的工具,在处理长度、夹角、平行、垂直等问题中的独特作用。下面通过两个习题逐一加以说明。
1.已知:P是双曲线-=1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是它的左、右两个焦点.动点M满足=λ (λ>0),经过点F2以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动点M的轨迹交于点N. 试问:是否存在一个定点E,使得||为定值?若存在,求出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试题亮点】本题以双曲线为载体,借助向量语言来描述动点的变化规律,将轨迹与方程、向量与解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处命题的原则,同时此题设计成探索性问题,涉及到存在性和不变性,这也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内容.
【考查倾向】会根据向量加法、减法及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将向量语言转化为几何语言;会利用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并结合双曲线的第一定义,探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会运用方程讨论曲线的性质;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转化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对称性,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定点可能就是原点O,但这仅仅是猜想,必须加以严格的论证. 为此还需探求点N的轨迹方程,于是考虑将向量语言转化为几何语言,寻求N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
∵=λ (λ>0)
∴点M的轨迹是∠F1PF2的平分线
∵经过点F2以为方向向量的直线垂直于交于N,交于H
∴||=||,故N为HF2的中点,设N(x,y),则H(2x-5,2y) ,又∵||-||=8,∴||-||=8
∴||=8,又F1(-5,0)
∴=8. 即:x2+y2 =16
所以存在一点E(0, 0),使得||为定值.
2.已知:O为坐标原点,点F,T,M,P1满足=(1,0),=(-1,t),=,⊥,∥.
(1)当t变化时,求点P1的轨迹C.
(2)设过点F且斜率为-的直线与轨迹C相交于A、B两点,当△TAB为钝角三角形时,求这时点T的纵坐标t的取值范围.
【试题亮点】本题是一道用向量语言叙述的命题,形式简洁. 题设把向量的两大关系(即平行和垂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实现向量语言与代数语言的转化,同时向量作为一个工具,在处理夹角等问题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另外,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分类讨论加以解决.
【考查倾向】会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将向量条件转化为代数方程;会利用参数法求轨迹方程;会运用向量的夹角公式解决三角形内角的问题;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处理问题 .
【解题思路】(1)要求动点P1的轨迹,我们看到P1点满足两个向量条件,即⊥和∥,可以考虑将它们用坐标运算表示出来,从而转化成两个方程,然后消去参数,就可以得到P1的轨迹方程.
设P1(x, y),则由=,得M是线段FT的中点,故M(0, )
∴=(-x,-y),又=-=(-2,t),(-1-x,t-y),由⊥ 得 2x+t(-y)=0 ①
又由∥ 得(-1-x)×0-(t-y)×1=0 ∴ t=y ②
由①、②消去t,得:y2 =4x,故轨迹C为一条抛物线当然,本小题也可以先将向量条件转化为几何图形的性质,然后用定义法求动点P1的轨迹.
(2)对于三角形的内角问题,用传统方法处理较繁琐,但若将它看成向量的夹角,利用夹角公式来处理就显得简单明了. 另外由于三角形中究竟哪个角是钝角尚未确定,所以应分情况逐一进行讨论.
Ⅰ. 当A为钝角时
将直线AB与抛物线C的方程联列,可得A、B两点的坐标,从而可求出 =(-,t-) =(,-) ,由·< 0,得:
(-)×+(t-)×(-) < 0 ∴ t>
由 =λ(λ<0) 得:(-,t-) = λ(,-)=(,-)
∴ ∴
∴ t > 且 t ≠ 2
Ⅱ. 当T为钝角时,同理可求t∈φ
Ⅲ. 当B为钝角时,同理可求t < -
综上可知t < -或t > (且 t ≠ 2 )
当然,对于本小题还有其它解法,同学们可以自己去思考.
英语(刘燕)
不定式的几个用法
1.The chair looks rather hard,but in fact it is very comfortable to _____.
A. sit B. be sat on C. be sat D. sit on
【试题亮点】不定式用主动式表示被动的一种情况与介词的运用相结合。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不定式与形容词的搭配。在“be + 形容词 + 不定式”结构中,常用主动表示被动,此句的主语it(=the chair)是不定式结构的逻辑宾语,因sit为不及物动词,须用介词on 才能和the chair搭配,故选D,表示“但它坐起来很舒适。”
2.I am going to Beijing on business tomorrow. Do you have anything _____ to your mother?
A. to take B. to be taken C. taking D. being taken
【试题亮点】语境与语法相结合。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不定式用主动式表示被动的情况。首先,本句用不定式做后置定语表示将来的动作,故应从A和B中选择;不定式take的逻辑主语是上文“I am going to Beijing on business tomorrow.”中的主语“I”,在下文“Do you have anything to your mother”中没有出现,故不能用主动表示被动,所以,B是正确答案,表示“你有什么东西需要(让我)带给你母亲”。
3.Without facts, we cannot form a worthwhile opinion for we need to have factual knowledge _____ our thinking.
A. which to be based on B. which to base upon
C. upon which to base D. to which to be based
【试题亮点】不定式与定语从句的省略相结合。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不定式做定语的情况。题干意为“没有事实根据,我们就不能形成有价值的观点,因为我们的思想必须以事实认知为基础。”根据句意,应该是base our thinking upon factual knowledge,句中factual knowledge是先行词,后面是定语。所以,这句至少可以有三种表达方法:(1) Without facts, we cannot form a worthwhile opinion for we need to have factual knowledge upon which we can base our thinking / (which) we can base our thinking upon. (2) Without facts, we cannot form a worthwhile opinion for we need to have factual knowledge upon which to base our thinking. (3) Without facts, we cannot form a worthwhile opinion for we need to have factual knowledge to base our thinking upon. 所以,答案是C。
历史(王雄)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依然以“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为主。不过,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而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因此,有的史学家认为,中国传统经济社会此时已开始转型了。据此回答:
1. 如果说明朝中后期中国传统社会已经转型,那么,当时这种转型表现在哪些地方?转型的原因有哪些?(10分)
2. 如果说转型了,那又为什么一直到1840年,中国还是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5分)
3.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才真正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这是为什么?(10分)
【试题亮点】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它将古代史与近代史的知识联系起来,跨度达几百年,综合性较强。第1问的难度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读懂材料,二是理解相关史论。其中涉及的史论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与区别,第2问也是这个理论的运用。第3问难度较大,主要涉及综合分析,时间跨度较大,需要将时代特征灵活运用。做完这道题,高三学生可以对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问题进行一番梳理,以后再有类似的题目就不会害怕了。
【解题分析】1. 转型的表现:封建社会由盛而衰,(2分)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继续繁荣的基础上,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出现早期的民主思潮。(2分)原因:(1)封建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封建经济继续发展;(2)农业(品种增多,商品化加快)与手工业发展(技术、规模);(3)一条鞭法适应商品经济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4)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区域间长途贸易、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等)。(任写两点给4分)
2. 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2分)(1)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导致国内市场狭小;(2)地主与商人买房置地,影响再生产;(3)关卡林立,商税繁重,限制了规模;(4)清政府闭关自守,阻断了海外贸易;(5)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任写3点给3分)
3. 原因:在人类历史上,摧毁封建制度的要么是资产阶级政权,要么是无产阶级政权。(2分)中国至1840年以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被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是,列强并没有要求中国废除封建制度,相反,他们将中国看成是自己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并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共同统治与压迫中国人民。因此,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而绝不会采取措施废除封建制度。(4分)此后,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政府都是帝国主义扶植起来的统治中国的工具,他们代表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都是以封建制度为自己的统治基础。因此,一直到建国后,坚持反封建的中国共产党才采取措施废除封建制度。(4分)